一、钟南山
1月20日,疫情爆发后,钟南山接受白岩松采访,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能够人传人。建议大家不要外出,守在家中,就是最好的防疫。
没过几天,武汉全面封城。随后湖北各市陆续封城。
1月28日,钟南山又明确表示:疫情1周或10天左右,应该将达到高峰,不会再大规模增加。
1月30日,他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抹着眼泪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他的每一次简短发言,都如此令人信服,引人关注。在大家看来,他就是疫情走向的代言人。
人生,需要点理想
钟南山出生在医学世家。他的父母都是厦门人,早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都有过在美国深造的经历。
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在病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钟南山从小读书就很好。
中学时期,他曾就读于广东省实验中学。这所中学,在现在,依然是广东一流的中学。而在这所中学读书的钟南山,认真刻苦,成绩始终排在班上前三。
读书成绩虽好,可他却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直到他的初中老师对他说过一句话,让小小年纪的他有了不同于同龄人的伟大想法。
中学老师对他说:“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这句话,钟南山至今仍记忆犹新。
1955年,钟南山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北京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大医学部。该所院校当时在全国排名十分靠前,一直都是医学界的翘楚。
随后第二年,1956年,他以三好学生代表的身份,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在那个年代,能够读完高中就可以被称为知识分子,何况他是从名牌大学毕业,可见其个人能力之强。
1960年,钟南山留校当老师,先是当辅导员,后到放射医学教研室任教,再后来下乡去过农村,当过工人、校报编辑。因为会吹黑管,还干过一年多的文艺宣传队。
1979年4月,钟南山到英国进修,在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都学习过一段时间。进修结束后,他并没有贪恋国外的福利待遇,毅然选择回国。
从英国回来时,他的导师给中国驻英大使馆写信说:我跟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坦率地说,从未遇到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么勤奋,合作这么好,这样卓有成效。
回国后的钟南山成为了广州医学院副教授。期间,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发表多篇医学论文著作,还培养了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3年非典,钟南山的出现,是不和谐的。因为,他说话太直接。
按照有关指示,非典形成原因,对外的口径是“衣原体造成的,而不是病毒”。可钟南山知道那是新型病毒,如果不认真对待,会死很多人。
人,需要点理想。学医的他,理想就是救治更多的病人,并让更多健康人远离生病的侵害,直面真实的问题。
最终,他还是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他曾说:“我父亲是儿科专家,他一生讲话很少,但每讲一句话,一定要有依据。”
同年8月,笼罩了中国大半年的非典,终于过去。有评论称钟南山:这是一座在“非典”激流中,岿然屹立的南山。
武汉新型肺炎的出现,让这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随着火神山医院的交付使用,雷神山医院也即将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和钟南山,这三座“大山”的存在,疫情定能被迅速扼杀。
二、李文亮
经过全力抢救,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终究离开了人世。武汉市政府已在官网发布公告,对李文亮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其坚守一线抗击疫情表示敬意,并对其家人表示慰问。
深夜时分,很多人关心李文亮医生的安危,他是倒在了抗击疫情的医护一线上。疫情面前,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声与病毒搏击的呐喊都值得倾听。公众为良知和正义鼓掌,向李文亮和所有奋战在抗疫战争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和复杂的形势。各行业各部门在这个时候都要继续提高警惕,积极救治患者,遏制疫情的蔓延,捍卫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打赢抗疫战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疫情的变化不等人,面对被新冠病毒夺取生命的罹难者,惟有擦干眼泪,负重前行,才能告慰他们的灵魂。现在,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医疗力量都来到了湖北、来到了武汉,来自海内外的爱心援助也源源不断地发往疫情严重地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遇到困难一起扛,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抗疫战争。
无论是新冠疫情爆发的当下,还是疫情平息以后,都要尊重医护人员的专业价值。医生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吹哨人”,必须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保护他们在业务领域发声建言的权利,及时响应来自一线的预警。
医护人员是冲在抗疫战争最前面的战士,也是疫情中最需要呵护的人。当前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防护物资欠缺的问题,不管怎样,必须优先保障对一线医护人员的供给,扫除他们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对因为工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要全力救治,容不得一点怠慢,让更多的“李文亮”坚强地站起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李文亮医生生前的一些遭遇,反映出当地疾控体系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人们哀悼李文亮,也不禁惋惜,如果他的“哨声”被更及时地倾听,如果新冠肺炎能更早地得到重视,也许疫情的破坏可以控制在更小的范围。这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不足,认真汲取教训,切实提高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作为医生,李文亮向身边人发出疫情早期预警时,不是不知道这会给自己带来风险。是医者仁心的担当意识,让他鼓起勇气吹出预警疫情的哨音。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李文亮医生明知有风险,仍然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在患病以后,他在病床上他对记者表示,希望尽快治愈,重返前线战场。这种责任担当,这份大仁大爱,在当下的的抗疫战争中,何等宝贵!疫情严峻,只有各个部门及时补短板上措施,担当责任,每个人尽职尽责,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生者奋然,死者安息。愿医务工作者的付出都得到铭记,愿所有为战胜疫情作出的牺牲都不被辜负。
三、李兰娟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这是我在社区抗疫的日记,前些日子拍摄的,普通人的抗疫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