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学友的唱法和他的歌
张学友在1984年获得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从此正式出道,当时的香港乐坛才刚刚步入巅峰期,百家争鸣。张国荣推出自己的成名曲《Monica》,谭咏麟的《爱的根源》刚刚发行,陈百强风华正茂,许冠杰、罗文、甄妮、郑少秋、徐小凤这些70年代歌手也都占据着香港乐坛的份额。当时的香港乐坛的歌曲主要以武侠、鬼马为主,爱情与抒情类歌曲快速发展。此时粤语歌的作曲、填词、演唱、歌手形象四合一,完美融合,所以整个作品听起来很顺耳,完全没有觉得因为这是粤语歌而感到瘪嘴。此时张学友出现了,他的歌唱水平当然是极高的,但是我认为张学友的特点还是他的唱法,在他的作品中情歌出现的较多,他的唱法就是把每个字都念清楚,在歌的整体表现上也是强化他的嗓音,弱化歌曲的伴奏,这样人们记住的都是张学友的声音和嗓音。因为张学友的成名,他的后辈开始学习张学友这种唱法和这种凸显声音的歌曲表现形式(陈奕迅、张敬轩、杨千嬅等后来大多数香港歌手,男女歌手都包括),有些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张学友的歌明显好于后辈的歌?(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张学友的音乐制作和作词作曲的人还都是当时业界顶尖的人。
2.林夕的词
我觉得好的粤语歌词是一句歌词可以一口气很顺地唱完,气息不会被打乱或打断,还有就是在发音的时候舌头不会影响气息。我觉得林夕的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前,第二阶段是1990年后。在1990年前,林夕的词还是符合80年代的风格的,大部分词还是80年代歌曲中用过的,比如张国荣的《侧面》,整体唱下来的气息还是顺的,并没有很绕嘴。
但是到了90年代,林夕为情歌填的词的比例就很大了,再加上林夕对于情歌词的意境要求又很高,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抒发又很有自己的风格,所有在文字表现上就会出现很多生僻的词,很多描写情歌意境的词,比如杨千嬅的《少女的祷告》中的“为了他不懂祷告都敢祷告,谁愿眷顾这种信徒,用两手遮掩双眼专心倾诉”;杨千嬅《处处吻》中的“似花瓣献技”、“在地球上惠泽遍及世人”等等,林夕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力量,我也很敬佩林夕歌词的惊艳和歌词的意境,这是普通作词人很难达到的高度,正是因为歌词过于惊艳,导致在歌唱的时候就会瘪嘴,再加上第1点说的强调歌声弱化伴奏的现象,导致一首歌听起来并不好听。
3.对艺术要求低
现在歌曲对艺术追求低也是导致衰落的一大原因。对于每个演艺公司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商业化和娱乐化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在歌曲歌词和歌手的艺术造诣上有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能够流传下来的景点的歌曲会更多,2000年之后的歌曲除了陈奕迅的歌(大部分还是华语歌),几乎其他歌手的歌都没有传唱度。还有哪些好听的歌,可能有些歌曲只是昙花一现,况且有很多歌曲还做不到昙花一现。
像 70 80 90年代的粤语乐坛,张国荣的歌曲和和现场表现都是艺术家级别的,还有罗文的嗓音和唱功(听不见换气)也都是殿堂级的,许冠杰的鬼马风格歌曲和描写小市民生活的歌曲都是生活化的艺术。
4.歌手没有特点(个人特点和音乐风格)
我觉得2000年之后的歌手没有特点,陈奕迅和容祖儿分别代表了所有男歌手和女歌手的特点和音乐风格,他们两位包揽了近十年的香港最受欢迎男女歌手奖项,感觉他们两个人就是近十年香港乐坛的蒙羞布。在80年代,每个歌手的风格都不尽相同,谭咏麟的快歌、张国荣华丽的外表加上艺术性高的歌曲(张国荣80年代歌曲的艺术性还不是很强,96年复出之后歌曲的艺术性高了一大截)、罗文端庄的外表加上清澈洪亮并含有粤剧味的嗓音、梅艳芳的“风骚”和风格百变、陈百强的谦谦君子、郑少秋的武侠风、关正杰的稳重、张学友抒情性强的嗓音。
每个歌手从个人形象的包装到作品的筛选包装都千篇一律,造成了听众的审美疲劳,突然想起来张宇在《火星情报局》里对薛之谦说的调侃他的话“你知道你为什么没火吗?因为你没有特点”,每个歌手能够让观众记住就是凭借的自身的特点,杨坤的特点是“踩烟头”和喘不上气、张宇的特点是悲情情歌、刘德华的特点是颤音、周杰伦的特点是中国风和唱不清楚的歌词。每个歌手能够在圈内站住脚就是凭借的自身的特点,有100个歌手都唱的非常好,为什么有的人能出名,有的人是炮灰,特点很重要,定位很重要
香港流行乐坛有过鼎盛时期,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现了一大批的歌手,如谭咏麟、林子祥、张国荣、四大天王、梅艳芳、陈慧娴、王菲等等,不计其数。他们奉献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那么后来的香港乐坛,为何衰落了呢?
文化跟经济有直接的关系,上世纪香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号称东方明珠,在整个亚洲都有绝对影响力。香港的娱乐文化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各地开放的深入,区域间经济差异不再那么明显,香港的地位不再一枝独秀,随着经济一并发展起来的各地文化,也崭露头角,与香港争宠,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开始出现。内地也开始了造星,内地也开始学习西方和香港,在音乐上琢磨一套自己的可行发展方向,有了新时代的一批明星,有了不少惊艳的音乐。
香港早年音乐的发展,不少源于日本,香港音乐人从日本等国,获得部分音乐的曲,再由香港词人谱写粤语词,一经推出,华人范围内就广泛接受并传唱,火的是香港歌手,带动香港乐坛的蓬勃发展。
香港乐坛的衰落,也是粤语地位在减弱的必然结果。香港流行音乐,主流语言为粤语,粤语的使用人群主要在香港、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中国大陆的能用语言是普通话,国语歌曲发展起来后,他们更容易被国人理解、消化、传唱。此消彼长,香港乐坛衰退从这点也不难理解。
最后,香港音乐的受众,主要通过香港的电视台进行宣传。大陆有更庞大的市场,更多的音乐消费人群,大陆的综艺在发展,大陆的电视台学习娱乐化程度极高,导致香港歌手在大陆的传播受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香港乐坛衰落有其必然性。百花齐放,也是时代健康发展的最好证明。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