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严光并没有帮助光武帝一统天下,后汉书中提及严光的部分,是从光武即位以后征召严光开始的,而且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并没有严光。由此可以说明,在光武帝艰难创业的过程中,严光并没有参与。所以严光帮助皇帝一统天下这个论断并不成立。即便有所帮助,功劳也不能达到助力一统天下的程度。而严光之所以得到后世敬仰,以及在史书立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高风亮节。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追求都是功名利禄的。子陵先生就是这样淡泊名利的存在。从《后汉书严光传》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严光是怎样一个人。
少年时的严光名声就在外了,求学的过程中认识了同学后来的光武帝刘秀,或许是在这段交往中子陵先生的才学给刘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当了皇帝也念念不忘,在听闻齐地有一披羊裘垂钓的老人时,都怀疑这人是严光,而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而严光是怎么做的呢?在听到刘秀当了皇帝以后,他改名换姓,隐身不见,而等到朝廷使者前来,三聘才把他请到了东都洛阳。到了东都洛阳以后,严光的老相识司徒侯霸送信表示限于朝廷制度的不便,不能白天拜访,希望天黑了亲自表明歉意,而严光对此表示:君房先生(候霸的表字)已经位列三公了,这很好,但话锋一转却说: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这句说给候霸的话,无疑是在讽刺其帮助皇帝来劝说自己为官的行为是阿谀顺旨。敢跟当朝三公这样的存在如此说话,可知严光先生的性格,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后来光武帝亲自登门,希望严光能出来做事帮助自己,严光随即举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的事例来表明自己不愿意为官的态度。严光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真的是什么大胆,上古贤君唐尧听闻了巢父的贤德,想要让位与他,巢父听闻以后跑去洗耳朵,认为污浊了自己。严光当着皇帝的面这么说,可见其真心是不愿出仕为官的。后来严光就跑到富春山隐居去了,在建武十七年,朝廷再次征召他的时候,他仍然拒绝了。一直活到八十岁的严光最终也没有出来做官,最后死在了家中。
后汉书关于严光的记录就这么多,那么里面有没有什么潜在的因素导致让严光不愿意为官呢?我想对于严光来说,早年与刘秀同学的这段经历,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同学关系代表着两个人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尊卑,所以严光跟刘秀这段时期相处应该十分融洽,两个人关系很铁。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亲自来征召他的那个夜晚,两个人睡一张床也说明了。而严光如果答应出来做官,那么他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段同学关系既有可能变成尴尬的存在。彼时不但两人心境上因地位上巨大的差距而隔阂,工作上或许也会因此而产生矛盾。这里看来,严光是不愿意破坏他与刘秀之间的友谊。再者,严光的性格,从他对候霸,以及后来举唐尧巢父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严光的阶级观念很淡泊,他不愿为官,是不愿意被尊卑关系所累。
《后汉书严光传》给我们勾勒的是这样一个严光,他的人生并不需要用功名来证明,他是一个为自己而活,为自由而活的人。他的生活态度更贴近自然,而不愿意被世俗所累,他的价值观更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去迎合主流价值观。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下的时代,都是极其少见的。他的高风亮节,并不是一种沽名钓誉,而是切切实实为自己而活。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个人是真正为自己活着的人。大部分人活在主流价值社会里,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活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即便才能再厉害,对社会又有什么贡献。是啊他们或许对社会的贡献没有功成名就的人那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做那样的人,因为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严光值得我钦佩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为外物所动,坚持自己的选择。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或错漏之处,还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能够点个赞,关注一下也是好的。没有没关系啦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