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既然说只说《三国演义》,那么此题就好回答了。
答案很简单:
一、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二、刘皇叔正统仁义 值得辅佐
当然回答,要行头说起。
诸葛亮的尴尬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27岁。公元207年,此时的割据势力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在此之前还有刚被曹操灭掉的吕布、袁绍和袁术,被袁绍灭掉的公孙瓒等。如果诸葛亮早些出山,那么就是要到这些势力去找工作的。诸葛亮17岁隐居隆中,便开始有了一些小名气,在这十年中,他需要积累资本,才能在加入某个集团后,得到老板的重视。毕竟二十左右岁的年纪,又没有豪族的背景,想要出仕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当时诸葛亮的尴尬就在于,自己年龄太小,手头没有资源。为了破除这份尴尬,他只能等,积累筹码,等待一飞冲天。
包装自己
首先诸葛亮肯定是有才华的,这是一切包装和运营的基础。但是光有才华就可以吗?我说我也有才华啊,那我现在就想去给马云当顾问,去的上吗?我恐怕连公司大门都进不去。所以需要包装一下。
按照陈立群老师的“四行”理论:
第一行:自己要行。之前的诸葛亮如何咱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后来的实际工作业绩来看,诸葛亮自身素质是相当相当高的。
第二行:要有人说你行。于是诸葛亮开始广交名士,渐渐的,有很多人开始对外宣扬诸葛亮。更是打出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口号。
第三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资源就有些狭窄了,他的朋友多为在野的名士,达官贵族基本没有,因此这些人说行也行,说不行也不行。举个例子,说郭嘉行的是谁?是荀彧,这是颍川旬氏,在朝堂和各方势力中都有极高的声望,而荀彧对曹操来说也极为重要,所以荀彧说行的人曹操极为重视,当即约谈,高薪聘用。相比之下说诸葛亮行的是谁呢?司马徽、崔州平等人,名气虽然都不小,但是都未入仕,还有隆中附近的老百姓,这些人说的话,分量自然是轻一些。于是在这“一行”上,诸葛亮其实是不行的。
第四行:身体要行,这点是强调后续发展的资本了,和本次讨论无关。
说到这里,诸葛亮的包装虽然有效果,但是并不算成功,因为他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人脉。没人举荐,所以只能继续等了,他不会主动出击,因为当时很多势力都已经成熟了,都有过硬的班底,上赶子不是买卖,就算毛遂自荐,去了也是个打杂的,实在是没什么必要。好在,虽然说诸葛亮行的人都“不太行”,但是有个恰到好处“行”的,那便是徐庶,这个我们后面再说,还是继续分析诸葛亮的尴尬吧。
选老板
做了这么多准备,那当然不是什么小鱼小虾都钓。标准有两条:大鱼、有潜力能长成大鱼的鱼。鲶鱼和泥鳅肯定是不行了,那就等可以跳龙门的大鲤鱼和能长大的小鲤鱼吧。
曹操:按照《三国演义》,被包装成汉贼,并且妒贤忌能,这个肯定是不符合诸葛亮价值观的。抛开价值观不提,当时集团高管的位置有荀彧占据,后面还有四大谋士排队,就算进去了,也很难走上一线岗位,做和文秘,不符合诸葛亮的期望值。
袁绍、袁术:虽然顶着四世三公的名头,但是其本身素质并不太高,经营理念估计有冲突。就算诸葛亮有些想法,但是随后两家公司相继倒闭,想法也会随之破灭。
孙权:确实是处于上升期的公司,也需要人才,并且他哥哥也在那里谋职。但是职位不高,这也就决定了被举荐人的上限,况且江东都是几朝老臣,不容许他这个小辈爬的太快。
刘表:这是本地垄断企业,实力雄厚,老板表面上也很英明。但是,这家集团无论是发际还是发展,都是本地豪族的协助和把持,想进去插一脚,那必须身板子够硬了。
刘璋优柔寡断,张鲁和公孙瓒这些二线公司潜力不大。就不细说了。
看起来这些公司都不太合适,那就只能再等等了。
小鲤鱼
诸葛亮依旧在苦苦等待,其实可以想象,如果刘备不出现,诸葛亮真的很难出仕。虽然题主限定了《三国演义》,但是还是必须普及一下,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首先要举“孝廉”,才有机会入朝为官,所以人才选拔都控制在氏族手里。当时除了曹操势力以外,其他势力都是这种情况。诸葛亮身在荆州,此地都被蔡氏控制,想要出头,基本不可能了。
就在此时,一条龙精虎猛、背纹奇特的小鲤鱼游过来了,要不要和它一起,开始一段传奇的小鲤鱼历险记呢?诸葛亮陷入了深思。
干柴烈火
这条小鲤鱼,自然是我们的刘皇叔,《三国演义》中的男一号,汉室宗亲、仁义爱民、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么一位老板,除了公司规模不大,其他一切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公司缺乏高端人才,发展理念与诸葛亮相同,老板自身素质和道德品质都过关,事业处于上升期。这样一家公司,即使目前只拥有一间简陋的写字间,但是处处透露着朝气与希望,只待你的加入,就可以带领它一飞冲天,杀入500强、入住中心商业区一整层的高端CBD大厦。这样你能实现何等的价值?
刘备此时也是绝对需要高端人才,就拥有一间写字间,能挖来哈佛耶鲁的高材生吗?不过,上一任公司执行总裁虽然不是根正苗红的高材生,但是能力却很强,让公司有了希望,这个人就是徐庶。本来正打算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人才被强行挖走了,这让身为董事长的刘备十分难过,砍平了一片树林,就为了多看一眼徐庶的背影。这样徐庶很感动,于是他发挥了他在《三国演义》中最大的作用,对刘备说诸葛亮行,于是,干柴遇上了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现实意义
刚才的回答虽然琐碎,却能影射到现实社会。“四行”理论就包含着一些很实用的处世理论。诸葛亮选择老板的故事,又将理论进行了升级。
不能恃才傲物,要善于交际,发展人脉包装自己。然后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而并不一定要头破血流的闯入当前公认最好的事业,切末眼高手低。
我们很多人,现在可能正处于第一步,认为自己行,后面的事情都未考虑。此时我们真该开眼看看这世界,国外风云我们姑且不说,国内现在正是百年以来最蓬勃的发展时期,我们面临着大把的机遇,但是也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才遍地,竞争空前的激烈。
要么安于一隅,要么正视自己,继续完善自己,选好发展方向。是在五百强力做文员,还是带领文员冲击五百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首先诸葛亮在未出山时的名气并非很高,而且在其他人看来极其自负,曾自比管仲,乐毅。只有身边一些朋友如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这些挚友才了解真实情况。一个人就算再有才能,没有合适的平台也无法展现,当时的其他势力如曹操、孙权等麾下儒将众多,并不会在乎一个自比管乐的狂妄之徒。
从诸葛自身来说,他去投靠东吴并不是什么难事,(其兄诸葛瑾就在东吴任职)但是即使去了,孙权也不会重用,自古江东多才俊,要想在这里出头基本很难。曹操这边就更不用说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等....数得上来的不下十几个。只有刘备当时兵不过千,将不过关、张、赵;急需招贤纳士。而事实证明他们俩的互相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且不论书中有多少“演义”的成分,单从三国演义中看,有了诸葛的刘备简直脱胎换骨,扶摇直上。博望之火、白河之水、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些都是在孔明的指挥下获得的战绩。包括后来的白帝城托孤,更加证明了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好马仍需伯乐识,而孔明的鞠躬尽瘁也更加证明了刘备当初的选择。
最后附上个人拙作,表达一下对先辈的敬仰:
逸士名高悬日月,出师欲读泪难禁。
何寻鹅羽手中扇,不见当时城上琴。
蜀汉两朝宏伟愿,智忠千古比干心。
灯枯五丈奇星陨,自此忍闻梁甫吟。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