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政治上分析他。现在我从经济方面分析下,我认为冯太后的功劳远远超过世人乐道的唐太宗,是从北朝到南宋这一千年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人。从她改革的一些细节上你可以看得出来。
1:她对中央财税体系的改革
由于北魏的地方官僚制度不够完善,各级政府都以搜刮的方式向民间摊派税收。县一级的政府负责收税,但是州和郡的政府也不时跳出来直接向人民征税。政出多头。冯太后下令,未来的税收只能由县政府征收,由其他级的政府监督调运中央,再由中央政府统一调拨财政,供给各级政府使用。这次改革使得皇帝逐渐建立了一套财政规则。然而它引起的新问题是,当各级政府没有权力擅自征税,财政由中央统一调拨时,中央就必须把各级政府的办公经费、官员薪水都承担起来。当时北魏的官员没有固定的薪水。与后来的元代一样,朝廷的官员依靠战争和劫掠获得第一桶金,占领大量的土地,再把土地租出去获利,或者放贷实现财产增值。冯太后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做法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官员们每天都在操心自己的财富,就无心为国家付出全力。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经过试错她又推行了官员俸禄的改革。
让官员从掠夺和资产经营中退出来,由政府提供俸禄,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惩处那些劫掠、贪污的官员。不过,俸禄改革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才有钱去发薪水。为此又要实行税收改革,增加政府收入,充作官俸。北魏原来每户的税收丈存在州郡库内,作为政府的户调外收入。政府收官俸税之后,税收相对来说比以往有所增加。冯太后的做法,相当于要民间付出一定的代价,来换取官员不再随便掠夺经济,从而稳定社会环境。王莽、司马氏都曾经尝试把土地私有制废除,改为公有制和均田制。但可惜的是,在他们的年代,由于当时情况错综复杂,改革根本不可能进行下去。北魏时期,由于游牧民族刚刚在中原定居不久,对于汉文化充满了憧憬和敬畏,而汉代所整理的儒家典籍更是被他们奉为经典。所以,汉儒们理想中的土地公有制和均田制歪打正着地在游牧民族手中复活了。
2:配田及三长制改革
当时,家家户户都需要养蚕,桑树成了一种重要的资源。但是,桑树是一种长效的经济作物,桑田不适宜流转,所以桑田的受田人死后,政府并不收回,而是传给受田人的子孙。另外,生产麻布的地区还有麻田十亩,女子减半。除了这些田,还有每三口一亩的宅基地,三口人六百平方米的住宅,比现代人都宽松得多。另外,地方官员也有公田,刺史授予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都是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官员离任时,必须将全部公田交付给他的继任者。
不过,随着全国开始推行配田,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发现自己根本摸不清楚经济的底。孝文帝初期刚刚取消了州、郡、县胡乱征税的局面,规定由县统一征税。但是县这个行政单位仍然太大了,政府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细致的管理。而统计田地和人口、分配田地、征缴税收都需要巨大的人力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可以说,均田制如果要实行得好,政府必须有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其中有人口、户籍和土地的详细数据。当时的政府机构无力建设这个数据库。
后来成为太后情人的李冲提出了最后一项改革:三长制改革。
所谓三长制,就是在县以下设立半自治机构,来负责一部分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同时也可以实现民间经济的自我管理。在任何一个稳定的时代,虽然皇权不下县,但是,县以下都存在类似的半自治机构。
三长制就是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当地有威望的人担任,并享有一定的免徭役优惠。三长负责厘清土地和人口状况,征收土地税和户调。李冲的提议得到了太后的肯定,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激烈反对。官员们之所以反对,在于官员其实是霸占土地、隐匿户籍的大头,如果政府通过立三长来统计数据,那么受到损失最大的是官僚阶层。
冯太后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但坚决把改革推行了下去。结果证明,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三长制的执行让政府的土地改革顺利推行了下去,获得了土地的人民瞬间享受到了好处,对于政策也不再质疑。随着三长制的确立,北魏得以查清了统治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资源,政府有了广阔的税基。
北魏虽然亡国,冯太后的改革却跨越了朝代的界限,被北齐和北周继承。在土地分配问题上,北齐和北周大致采取了北魏的做法,只是偶尔做一些小小的修改。而隋代又继承自北周,接纳了北周的财政制度,再将整个制度传给了唐代。北魏冯太后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传承,影响了中国最伟大的皇朝。
其实说起北魏胡太后,结合资治通鉴的描写,只用两件事就可以提现出她的荒淫无度,祸国殃民。其一,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元)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清河王元怿在北魏宣武帝元恪驾崩后,担任太傅、侍中等职,是小皇帝元诩的皇叔。由于“美风仪”而被胡太后“逼而幸之”,所谓“风仪”即风采仪表之意,也就是元怿仪表堂堂丰神俊逸。“美风仪”是诱因,胡太后为此而食不甘昧寤寐思服,最终还是凭借着至高无上的皇权逼迫着元怿“献身”。“幸”字当然象征着赫赫皇权,男性皇帝到某处就称之为“幸”,临朝称制的女后干某事同样也可称为“幸”。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字还是“逼”,一个“逼”字蕴蓄着万千内容:胡太后的姿色也不会很差的,而且胡太后也是不到三十岁,但元怿一开始还是坚决不从,那就说明元怿在心中遵从着一些做人为官的规则或原则;但胡太后是当今小皇帝的母后呀,又是临朝称制大权独揽,当然说一不二,为了得到元怿便有些不择手段了,最后运用各种手段逼迫着元怿,成了她的好事。其二,郑俨)拜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领尚食典御,昼夜禁中;每休沐,太后常遣宦者随之,(郑)俨见其妻,唯得言家事而已。郑俨不像元怿那样,他没有什么原则,只要太后召唤就立刻进宫,太后的需要其实也正是他的需求。但胡太后对他也是看管得非常严,因为既然是我太后所幸之人,其他人等就不能享受了;连郑俨的妻子也不行,这不!每当郑俨休假回家,太后都要派一个宦官随时随地跟随而加以监督,从而确保太后是郑俨的唯一,于是郑俨见到自己的妻子,也只能谈谈家事而已,而不能有其他的事。“唯得言家事”让人感觉到皇权的专制与可怕!上述两件事足已体现北魏胡太后祸乱宫围,祸国殃民的统治性质,后,竟然为持续保持这种秽乱行为,毒死亲身儿子,当然,由于她的恶行昭彰,最后避免不了灭亡的结局,被豪强尔朱荣攻破洛阳,她被扔到黄河淹死,不知道她在阴间见到自己的儿子会有什么感想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